当前位置: 首页 > 伤感散文 > 正文

痕_心灵感悟_海天散文

来源: 西部文学城 时间:2023-08-04

县里举行教学能手比赛,我聆听了《品德与生活》《品德与社会》(山东美术出版社)课。拾萃撷英,收益匪浅;而反思瑕疵,又感慨萦梦。我一直在想,作为教育者,每一年,每一天,每一堂课,每一言行,都会在孩子心灵上刻下教育的印痕。要么是正面的,要么是负面的。正面的策励孩子茁壮成长,负面的就成为孩子心灵中永远不能痊愈的割损。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震动,感到对教育职责的敬畏。觉得教师更像一心向善的佛教徒,怀揣济世超度的佛心,“走路恐伤蝼蚁命,爱惜飞蛾纱罩灯”,谨小慎微善待每一个幼小生命,在他们心灵中布施阳光,不在他们生命旅程中留下噩梦。

随笔杂谈几堂课,吐于墨,显于纸,警策我为师之征程。

 

“学习好的才能在台上”

评选教学能手的地方是多功能室:既是会议室,又是多媒体教室。屏幕下是一个不算大的主席台,台下是一排排像电影院中依次递高的坐席。主席台上只能摆放四排课桌,坐32个学生,所选用的年级学生数都在60左右,这样就有一些学生必须坐在台下的座位上。

这是二年级的一堂课。

执教教师课前与学生交流,大概是想提起学生在新环境学习的劲头,问道:“在这里上课高兴吗?”“高兴!”“在这里上课和平时有什么不同?”一个坐在台上的学生手举得高高的,老师请他回答。“学习好的才能在台上。”

参加比赛的老师都是借学生上课,看来,为取得好成绩,把学生分成两拨:学习好的与差的。好的在台上,差的在台下。不言而喻,好与差的标准一定来自班主任。

一节课我都在观察台下的学生们。起初,还在认真听课,高高举手想回答问题,可是执教老师没有提问过一次。老师让学生制作贺卡,发卡纸的时候,却没有他们的。他们开始骚动,说话,调逗。坐在后面的班主任,一巴掌打在闹腾很厉害的一个男生头上,眼神凶巴巴的。孩子们被镇住了,安静下来,缩在宽大座位里,显得落寞,柔弱,可怜。

我知道他们是差生,是另类。

因为是差生,是另类,所以就没有了自尊。

因为是差生,是另类,所以就没有了学习的席位。

他们仅仅是二年级学生,才7岁。什么原因使他们过早得成为差生?可能是顽皮吧,可能是听课不专心吧,可能是没有在试卷上得过高分吧…….

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:一位教育家为论证研究成果来到一所学校,和一个班里学习很差的学生单独聊天后,对其班主任兴奋地说,这个学生将来必成大器。班主任信以为真,从此对这个学生关爱有加。不久,他就成了优秀生,几年后,考入重点大学。

这个学生好福气,他不是千里马,福临于他的也不是伯乐,而是关爱和鼓励。

如果教师凭主观臆想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,对喜欢的学生关爱,对讨厌的学生冷落,那么即使聪明的孩子也会变成差生。而且在学生升入高一年级的时候,老师会把评价像接力棒一样传给新接手的教师,差生在新老师眼中还是差生。差生的印记永远的烙印在他们身上,永远被冷落,永远被遗忘,永远被当作反面典型批评着。一个生命被活活打入地狱的十八层。

不是吗?我们平时不是常常把所谓的差生排在视野范围外的旮旯角落,任其自生自灭吗?不是对他举起的小手投以不屑的一瞥吗?不是把他布满错误的作业本向他厌恶地摔去吗?……

“学习好的才能在台上。”

锥刺我心,发聋振聩。

 

“远方的伙伴你好吗”

1 色调

我喜欢李煜的《虞美人》,喜欢岳飞的《满江红》,它们都给我艺术美的享受。然而《虞美人》再美,也不过是一个没落帝王辉煌不再的哀伤。生活中我更喜欢吟唱《满江红》,给我以豪情,胆量与坚强。如果说《虞美人》是小憩驿站闻到的芬芳,那么《满江红》则是我一生旅程中很不可缺少的水和食粮。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怎比得上“朝天阙”的激情万丈?

这堂课是三年级《品德与社会》上册中《远方的伙伴你好吗》。

执教者导课后,开始交流班内小学生的生活状况,其目的是让小学生感受到生活和学习的愉快。前后用时不过五分钟。之后,教师就用沉重而煽情的话语设疑:远方的小伙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。接着讲述一个叫李小奇小朋友的故事:他家贫穷,爹娘患病,负债累累,李小奇不得不辍学。故事讲完后,开始播放老师搜集的图片,有贫困山区孩子在乱石堆上上课的情景,有贫困地区孩子辍学劳动的情景,有灾区孩子生活无着的情景…….无不形容憔悴,衣着褴褛,眼神绝望。教师的目的很明确,想让学生知道远方还有一些儿童因生活贫困上不起学,以唤起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,珍惜现在的生活。学生们显然被这些图片感染了,有的竟流了泪。教师抓住这火候,至极煽情,问学生们应当怎样做,学生们纷纷表示捐钱捐物支援他们,有个孩子竟说把家里所有钱都给他们,有个想让自己的爸妈收养他们。老师大加赞赏。

听着这堂课,看着这些图片视频,听着孩子的回答,我心凝重。

孩子就像三月枝头的鹅黄,轻柔生长,心头在眺望,需要阳光,期盼希望。想看到春风把生命点亮,想听到新燕呢喃晴空鸽翔,想闻到田野软软的芬芳,想感受到阳春白雪的美丽。

给孩子以爱的轻抚,给孩子以光明的照耀,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,也是社会的责任。

我相信,多数孩子生活在母亲温暖的襁褓,生长在校园的温馨、社会关爱的怀抱。我也相信,有少数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在遭受生活的苦难和煎熬。我更相信《虞美人》只是历史的一个逗号,《满江红》才是历史的主题华章。

为什么不多多展示远方伙伴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,让孩子心中充满阳光,对未来有美好的向往?为什么非要以个例代替普遍,几乎一堂课都在展示生活不幸,给孩子心灵抹上灰暗色调,让幼小的心灵对生活产生畏惧,泯灭自信?

愿孩子心中响彻《满江红》的高亢,不缠绵于《虞美人》的忧伤。

愿孩子心灵充满光芒,即使是夜晚也月圆清朗。

 

2  别掏孩子的腰包

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是必要的,但要有度的把握。以孩子能力所及的方式去表达爱心和同情心,让孩子懂得爱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表现,还是精神上的奉献。无论哪种方式,都是值得赞赏的。

可是有时候,我们忽略了这一点,把爱心的奉献局限在物资的捐助上。他们不是生产者,口袋空空,为什么要把手伸进他的腰包,硬是要在他口袋旮旯里摸出那几枚买零嘴的硬币,美其名曰献爱心,投进那红红的捐助箱?

“我要把家里的钱全都给他,让他过上好日子。”

老师,为什么对此大加赞赏,你想让这孩子再变成一个李小奇?

老师,为什么对此大加赞赏,你也知道这不现实,你想让孩子成为只会说不能做的双面人吗?

老师是个引导者,你想把孩子引向何方?

学生只是孩子,被呵护的小生命,为什么要让他们担负起这么多不应该担当的责任,他柔弱的肩膀能承载这沉甸甸的分量?

 

“他为什么朋友少”

有位教师执教三年级《品德与社会》中的《他为什么朋友多》一课。

入课之后,要同学们说说班里谁的朋友比较多以及多的原因。同学们讨论热烈,发言积极。老师总结了朋友多的原因之后,话锋一转,抛出一个让原本热烈气氛立刻冷取下来的问题:“咱们班里谁的朋友很少?”没有人承认,课堂静得出奇,不论老师怎样鼓励大家要做勇敢回答问题的学生,依旧没有反应。原先因为朋友多得到表扬的几个学生得意得四下里瞧。多数学生都在做事不关己的沉默,有几个学生生怕被点到自己,身子一点点地向下缩。

冷场。

老师机敏,让大家讨论:谁的朋友少,并说说为什么不愿和他交朋友的原因。气氛得以缓和。经过热烈的讨论,像选优秀一般选出了一个“坏蛋”,“××朋友很少,他上一年级时就偷东西。”

老师扮演记者采访他,无论老师怎么发问,××都不做声。身子猥琐,头低垂在桌面上。

老师再次表现出机敏,问他现在还偷吗?“不偷。”“既然××同学改正了自己的错误,相信同学们就愿意和他交朋友了。他的朋友会一天天多起来。”

我一直揪心,生怕那个小男孩哭起来。谢天谢地,老师终于休止了“批斗会”。

老师本不想伤害那个学生,想帮朋友少的同学分析原因,交到更多的朋友。可是呈现问题的方式不当,不经意就戕害了学生的自尊心。如果他以小故事的形式,假托一位同学,日常行为有什么不当的表现,致使朋友少,让大家分析原因,替他想想办法,就不会有上面那不快的情景。

这是能手比赛课,参加的选手是层层推选的业务骨干,为上好这一堂课都精心准备,细致备课,还出现这样的情况,可想在平时的教学中,不知道会出现多少不经意伤害学生的地方。

小小的伤害,割损的是心灵,即使痊愈,也不会再负重。

小小的伤害,折断的是翅膀,即使痊愈,也不会再高翔。

小小的伤害,斩断的是自信,即使痊愈,又何以再挺起生活的脊梁。

老师,处处小心啊!

 

热门栏目